
12月11-12日,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保险主论坛在北京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守正出新——探寻保险新坐标”。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张可受邀出席并发表讲话,来回顾一下这场演讲的精彩内容吧!
尊敬的黄洪副主席、组委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我是太平人寿张可。感谢组委会的盛情邀请,在座的都是保险行业的杰出领袖,能够与大家同聚一堂交流探讨,非常高兴!
2018年是中国寿险市场变化较大的一年,临近年末,可能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今年特别的“累”,好像不再像过去那般的轻松了。
但其实,累也意味着成长。这几年,在监管引导下,行业释放了前期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矛盾,“下蹲”是为了更好的“起跳”,而且经过阵痛,行业和公司都会成长的更健康,就像每次的健身,虽然接下来会有几天的酸痛,但这也正是肌肉生长积极的信号。
当前,保险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往哪里转?企业到底怎么做?这些都是大家正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越是环境不确定的时期,越要有耐心,要有做百年老店的志向,始终坚守保险的初心,专注企业核心、磨炼别人难以替代的与众不同之处,勇于自我革新,在创新融合中构建起寿险的新生态。
一、坚守行业初心,做长期主义者
这个时代,做企业,总有人比你大、总有人比你赚钱,“好”没有唯一的标准,关键是要清楚自己的定位,铭记自己的责任。
使命感有多强,企业未来就能走多远。大家可能听说过默克,它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制药公司,350多年来历经多次战乱和经济危机,依然长久不衰,这与它始终坚守“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的理念密不可分。这家传奇老店,曾在二战后把链霉素引进日本,消灭了当地的肺结核;还免费赠药给第三世界国家,帮助上百万感染河盲症的病人摆脱失明的痛苦。正是执着于救人的初心,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默克才成就了它的长青基业,成为一个被世人敬重的传奇品牌。
保险也是一个有温度的行业,服务社会、保障民生是保险业的立身之本。就以我们中国太平来说,作为一家有着近90年奋斗史的民族保险企业,无论是1929年为壮大民族保险力量而成立,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移师海外,还是2001年顺应“入世东风”恢复国内业务,中国太平发展的每一步都始终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年,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要求太平人要以大担当、大情怀、大格局、大责任,融入新时代发展大局、带给人民更美好的生活。这个“共享太平”的新蓝图,道出了我们保险人共同的初心。
现在人常说,认真你就输了,凡事不必较真,随波逐流没什么不好,所以大家习惯去追热点、抢风口,缺少对理想的坚持。但是,做企业就是要认真,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尤其是在行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遇到的硬骨头越来越多,压力之下是选择抄近道、走捷径,还是守初心、盯长期,决定了企业未来能走多远、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一直认真的企业,一定会赢!
二、专注企业核心,打造别人难以替代的与众不同之处
现在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可能会因为阶段性的机会而进入新领域,但无论怎么进化,都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就像腾讯,不会轻易分享他的社交,阿里也不会放弃他的电商。那么对保险企业来说,怎样才能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呢?
首先,以客户驱动的理念设计产品,在客户心中圈地。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绝不是噱头最足的,而是客户最需要的。以客户为中心、精心打磨的产品,更容易走进客户心里,赢得客户信任,这也将成为别人无法逾越的竞争壁垒。
在去年的寿险十月峰会上,黄洪副主席就提出保险产品“要坚持让利于人民群众”,这其实是一种惠人达己的思想。这几年,经过费率市场化改革,寿险价格平均下降了15%,让保险进入了更多的普通家庭。
太平人寿的想法是,要以客户价值为先,做更多亲近于老百姓的产品和服务,因为产品可以产生口碑,口碑可以创造竞争力。超越自身利益,把对利润的追求放在客户、产品之后,利润也会自然而然随客户、随产品而来。
这两年,公司推出一系列亲民的产品,让更多人能“愿意买、买得起、用得上”。比如突破疾病保障数量、轻症多次赔付,让保障上去、价格下来。最近,我们又进行了一场自我革命,在重疾和医疗组合的基础上,新增了特药保险责任,让重疾患者不再对特殊治疗药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我们认为,相比于事后的经济补偿,让百姓放心治疗、安心用药,更能体现出保险的温度。
其次,激发队伍火一般的激情,催生巨大战斗力。只靠一堆石头是无法建成堤坝的,但用水泥和沙土粘合,就能抵御洪水风暴。同样,一堆人聚在一起只是人群,但有了对高目标的追求和持续奋斗的激情,就成了有竞争力的团队。
团队一定要有高目标,高目标总是令人兴奋,可以激发一往无前的力量,优秀可以激励优秀,成功可以吸引成功。像年初,在行业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太平人寿没有选择下调目标,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后援协助、制度保障等,全方位赋能一线,彻底激发出队伍的拼搏精神,大机构大贡献、小机构高达成,共同拼搏下公司业务实现了逆势正增长。
队伍应该时刻保持“创业第一天”的活力。亚马逊总部大楼的名字叫“Day 1”,时刻提醒团队保持创业第一天的状态。我们也很推崇这种做法,始终在想办法激发队伍的创业激情,让干部员工“动”起来,让业务一线“活”起来。同时,持续推进放权改革,将经营指挥权不断前移,让一线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定,最大程度给一线松绑,激发一线的活力与潜能。
最后,打造无边界的内部组织,构建响应炮火的能力。如果说客户需求是炮火,那么企业就必须要有快速响应炮火的组织和能力。而这个组织,一定是没有边界的,而且要尽可能实现两个零距离:产品与客户的零距离,后援与一线的零距离。
过去,很多公司的精算、产品不背业绩目标,产品卖不卖得出去,是业务部门的事情。现在大家都开始转变思维,努力提升后援服务效率,积极响应炮火。比如,把产品往市场一线靠,让业务人员成为产品经理,直接参与产品开发。在产品设计前,充分听取业务团队负责人、一线营销员的意见,确保产品能够真实反映客户的需求。这样,不仅开发效率提了上来,爆款产品也多了起来。
同时,后援的服务效率也是竞争力。效率从哪里来?我们认为有两个关键:一是在管理理念上,用支持的思维而非管控的思想做服务。管控是把能看到的风险点都控住,在隔离风险的同时,客户也远离了公司;支持就是要在成本和风险边界内,最大限度地追求顺畅的服务体验。二是在流程设计上,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简化前端环节,切除中间梗阻,把复杂的事留在后台做,让前台服务更快捷。
三、勇于自我革新,在创新融合中构建寿险新生态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物理上有个词,叫“熵”,简单来说,在一个封闭不变的系统内,事物总会从有序变为无序。企业也很相似,特别是做一家百年老店,如果固守传统的思路与做法,不去自我革新,经验终将成为包袱,优势也难逃颓势,一切都可能混乱起来。
在变革发展的时代,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保险也要跟着去变。今后不光要做好主业,更要加强创新与科技应用,为客户提供医养娱全方位的保障服务,让每一个人都能“支付有保险、看病有医院、照护有社区”,尽享精彩生活。
科技驱动让“支付有保险”。这两年,通过加大移动技术、人脸识别、电子签名、银联校验等科技手段的应用,行业纷纷推出秒赔、闪赔、快赔等服务,把理赔带入了以“秒”记速的时代。简单案件即时赔、复杂案件快速赔,这背后作支撑的就是新兴科技的力量。科技将整个的核保理赔流程全部再造,真正把保险金放在生命最危急、最需要的时刻,让患者毫无负担的治疗。
服务创新让“看病有医院”。以前保险的功能是能赔即可,现在大家则要考虑得更多,光有赔款可能还解决不了客户真正的痛点,保险能不能在赔得好、赔得快之外,能给客户更多服务呢?针对老百姓“就医难”的痛点,我们今年设计了一个“医路通”服务项目,提供覆盖诊疗全阶段的就医协助服务,包括诊前专业导诊、陪诊,诊中协助住院、手术、海外二诊,诊后专业复诊、康复指导、交通住宿补贴等,让客户就诊一路畅通,看病不再难。
融合发展让“照护有社区”。养老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日本养老刚需到来是因为二战的婴儿潮,参照他们的经验,中国的养老需求预计会在5-10 年后井喷。近年行业纷纷通过采用轻资产、重资产方式,建立起专业的养老社区,这是一个很好的起步。但值得一提的是,养老社区的核心其实并非硬件,而是软件,是服务。所以,下一步行业可以进一步打通医、养、康、护、保产业链,为客户提供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服务,打造以服务为核心的养老生态圈。我们最近也正在考察和学习国外的一些优秀养老服务经验,同时考虑通过合作、并购的方式,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养老服务品牌,等待养老刚性需求的到来。
以上是我对新时期保险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探讨。2019年将迎来太平品牌90周年,太平人寿将坚守百年老店之心,与众多优秀同行一道,融入时代发展大局,服务社会、保障民生,让亿万群众享有安全、健康、便捷、富裕的生活环境,共同实现“共享太平”的美好愿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