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时报》记者 周运寻
十年前,当比亚迪(002594.SZ)第一台电动大巴在深圳缓缓上路,或许无人料到,如今纯电动大巴、乘用车已遍地开花。正是凭着这种坚持先行先试的态度,如今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迭代、产业链重塑、规模化运营发展、国际合作、全球化进程上,比亚迪都拥有了相当分量的话语权。
话语权的取得除了倚仗比亚迪自身坚持既定方向不动摇、勇于创新外,独特的中国制造模式、全球化的竞争以及强大的内需市场,都成为其砥砺前行不可或缺的助力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当加工制造这个极易被取代的环节转移到中国后,得益于环境、土地、工人、港口、产业链等基础优势,加工制造最终变成与研发、品牌一样无法替代的中国模式。此外,中国还拥有“质”“量”兼具的内需市场,由“产”至“销”可轻松打通,这样的区位及成本优势极具吸引力。
与特斯拉(TSLA.US)这样备受期待的竞争对手的较量,无疑也是比亚迪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必经之路。要提高产品力、品牌力和文化软实力,需要从品牌、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几大方面全线加强。
好在比亚迪已有所成就。《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从产业端来看,其已孵化出“弗迪系”公司实现产业链配套;在创新领域,比亚迪刀片电池和碳化硅功率半导体模块等,也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跃迁。背靠全球颇具实力的零售消费市场的比亚迪,已经踏上由大变强之路。
更主要的是,作为塑造国家制造整体品牌形象的重要名片,比亚迪旗下王朝系列车型向外传递出一个信号:无论从品牌理念、源头设计、零部件构成还是整车的生产制造,甚至产业工人的状态来看,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实现超越。而比亚迪最新推出的比亚迪汉,携传统文化之美而来,引领新国潮,实力演绎“强大中国车、向新而行”。
从“制造”到“智造”
如果不是疫情突袭,中国制造业体现出的超强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健全、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优势恐怕还无法清晰显现。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占全球的25%以上,但疫情引发的“逆全球化”风潮,也给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优质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财经评论员肖磊看来,从基础逻辑层面分析,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依然是全球原材料加工基地,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压低原材料成本方面,依然具备长期优势。
他认为,过去在制造业领域,加工制造这个环节很容易被替代,但是当这一环节转移到中国后,最终变成了跟研发和品牌一样无法替代的中国模式。稳定的环境、特有的开发区模式、高素质产业工人、日益崛起的超级港口群、不断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让中国在制造环节拥有巨大优势。
同时,独立、完整且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及强势的内需市场共同构建的制造业基础环境,也让其他地区难以比肩。
当然应该看到,目前国内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还不健全,尤其是制造业中一些核心技术和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零部件等,仍存在瓶颈制约。
中信证券研究认为,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高质量发展过程,疫情冲击的影响,相当于外力导致的供给侧改革,使各行各业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短板也开始有意识地补齐。
站在全球角度来看,订单正在向复工复产更早的中国企业靠拢。如动力电池、锂电材料全面进入海外主流供应链,汽车零部件企业也从“进口替代”走向“全球替代”。不过这也对该类中国企业的全球产能布局、海外运营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竞争是塑造而非抑制发展的机会
事实上,在中国汽车市场延续了2018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之时,市场焦点一直没有离开过去年7月在中国上海正式建厂的特斯拉。
最近,由特斯拉中国官微发布的一段上海超级工厂内部视频也颇受关注,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都较高的上海超级工厂,甚至向外呈现出一部科幻大片的即视感。或受益于此,特斯拉股价持续上涨,市值亦重回千亿美元。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特斯拉北美工厂停工后,上海工厂无疑成为马斯克的希望所在。
做出这样的判断不无道理。从建厂到投产到量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同时,其产品降价及技术改进,部分得益于中国制造对技术创新有着非常迅速的反馈,这大大降低了其技术研发的时间成本,提升了研发效率。
与这样品牌与技术兼具的竞争对手在同一片土地上较量,无疑也是比亚迪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实现真正国际化的必经之路。要提高产品力、品牌力和文化软实力,需要从品牌、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几大方面全线加强。
好在比亚迪已做好全竞提升的准备,并有所成就。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一方面,比亚迪新晋孵化出的弗迪系公司已实现产业链配套。今年3月宣布成立的弗迪系公司共有5家,分别是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弗迪系公司的成立正式标志着比亚迪的开放战略由1.0向2.0进阶,独立的弗迪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有助于加快全球电动化的普及。
另一方面,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DM混合动力技术、e平台、IGBT芯片、Di1ink、DiPilot等技术及产品,已在核心领域实现跃迁。
其中,刀片电池旨在捍卫安全底线,其彻底解决了新能源车的安全痛点。在行业内公认的对电池电芯安全性最为严苛的检测手段“针刺穿透测试”中,刀片电池表现优异。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自信地宣称,刀片电池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比亚迪打造中国品牌新名片
路线明确且在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的比亚迪,已向着打造国家制造整体品牌形象重要名片之路进发。
在技术与灵感的驱动之下,比亚迪正着力向外传递出一个信号:从品牌理念、源头设计到零部件构成,再到整车的生产制造,甚至产业工人的状态,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实现超越。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比亚迪是中国品牌中唯一一个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车型命名同中国文化与符号进行深度融合的品牌。秦、唐、宋、元还有汉,所呈现的不单是一款款产品,也向外传递出品牌的文化积淀。
在植入更多中国元素、传扬更多优秀中国文化,并与世界前沿时尚相结合方面,比亚迪新近推出的“汉”更具有代表性。浓郁的中国风元素,不管是dragon face的前脸设计,还是依据中国古代建筑思维打造出来的豪华内饰,无不彰显出汉的尊贵大气。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代表,比亚迪旨在为中国车赋能,让中国车变得强大;同时,比亚迪强大的产品力也是强大中国车的一个体现。
一个小细节颇有意味。6月20日,一场名为“汉为观止,星耀中国之旅”的艺展启动,外籍小哥身着西装,手拿丝帕优雅擦拭汉EV车身,伴随着轻柔音乐像是在翩翩起舞,微博上“为国货起舞”的话题旋即爆红。
国货崛起,源于中国品牌与消费者的共情共担,源于掌握核心科技并普惠用户。中国制造正凭借硬核实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汽车工业也正在攀上新的高度。引领新国潮,实力演绎“强大中国车、向新而行”,这便是汉对新能源汽车的重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