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 · 专注 · 垂直
内容 · 数据 · 平台

聚势赋能!360度解密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长按扫码
查看详情

投资时报首页 > 公司 > 正文

聚势赋能!360度解密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公司李浥尘 2022-10-20 14:48:32 36806 分享: 字体大小:Aa-Aa+

粤港澳大湾区自启动建设以来结出累累硕果,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为12.6万亿元,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随着建设持续推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人才正快速流入,区内众多实力企业和机构将迎巨大发展机遇

《投资时报》记者  李浥尘

面向大海,拥抱世界。

自2017年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接连落地,内地9个大湾区城市与香港、澳门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科创湾区、开放湾区、数字湾区、人文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为12.6万亿元,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2022年有望达到14.76万亿元,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新增长极,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向纵深推进阶段。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影响,新阶段更加需要促进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发挥优势,坚持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并举,推动三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数字湾区”,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便捷流动。值得重视的还有,科技和产业合作在大湾区建设中占据着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把港澳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等优势与广东制造业、庞大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将全面提升湾区产业竞争力。

继2020年、2021年连续推出大湾区建设系列策划报道,《投资时报》与标点财经研究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再推重磅特刊—《崛起!大湾区新势能》。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磅入选大湾区特刊优秀案例的中国平安、碧桂园、华发股份、华大基因、广发银行、广发证券、平安证券、前海人寿、微众银行等公司,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制度创新空间、丰富的科技应用场景,以及各种利益主体和生产要素按需所聚的无限可能,不仅自身得到稳步增长,还积极助力大湾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大湾区金融竞争力,他们的经验值得探究及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如今世界有四大湾区,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年轻,亦是最具特色的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创新动力足的区域之一。

回望大湾区近年来的发展历程,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后,多项重要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并落地实施,粤港澳“9+2”城市群在协同创新、产业协作、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显示,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绩单”亮眼。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总量已与东京湾区相近;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2021年约有大型企业4千家、中型企业2.7万家、小型企业27万家和微型企业250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万家,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万家投资机构。

据《财富》杂志发布的202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大湾区共有24家企业入围。在世界500强榜单“最赚钱的50家公司”排名中,大湾区占据4席。腾讯控股利润349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1位;招商银行利润186亿美元,排名第36位;华为利润176亿美元,排名第42位;中国平安利润158亿美元,排名第48位。

在金融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2021年,大湾区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约占大湾区GDP的12%;大湾区内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21万亿元,人民币自2020年起持续成为大湾区第一大结算货币。国际金融中心方面,香港排名全球第三,深圳排名全球第十,广州排名全球第24位。这三座城市均位列全球金融中心前25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旗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预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有望在2022年达14.76万亿元,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软”“硬”联通提升一体化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以来,国家给予了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赋予了最宽松的制度环境,在此背景下,粤港澳三地积极推动各类基建连接、机制对接、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很多均是前所未有的探索。

《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基础设施方面,大湾区内跨江跨海通道持续打通“任督二脉”。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相继建成运营,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在建施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430公里,在建里程975公里。随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位。环顾大湾区,覆盖11个城市、辐射内陆腹地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

“硬联通”持续加速,三地机制对接、规则衔接的“软联通”也在不断深化。

金融领域,“深港通”2021年总成交额达1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5%。“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于2021年9月启动,截至2021年末,共办理资金汇划5855笔、金额4.86亿元,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有超过60家银行参与试点,吸引投资者2.2万人。

在人才流通方面,16个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享受跨境执业便利,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三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均落户大湾区。

科创融合方面,广东完善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省市各级财政跨境拨付资金超3亿元、惠及港澳11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广东与港澳合作建设20家联合实验室,并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

规则对接领域,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等23个领域共70项首批“湾区标准”陆续制定,未来将以“一个湾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湾区通行”为目标,不断促进大湾区内各行业的融通。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着力推进民生领域合作,加快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对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框架正在逐步搭建。从内地融合来看,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区域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了9市融合,大湾区发展整体性增强。

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驱动效应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大湾区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为大湾区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能量。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张立钧总结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对比世界三大湾区,独具先天和后发优势:

第一个优势在于粤港澳的对外开放性,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平台,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也包括广东,一直是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率先与国际接轨。

第二个优势是人口及市场红利。粤港澳大湾区有8000多万人口,比东京、纽约、旧金山的湾区人口总数还要多,同时也背靠中国14亿人口基数。粤港澳具备人才多元化,人才体系完备的优势,正在形成人才高地,竞争潜力巨大。

第三个优势是未来创新发展的想象空间大,粤港澳大湾区是中西两种体系的完美结合,既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也有市场经济的驱动。中国自上而下形成政策红利,加上香港地区、澳门地区100多年市场化体系的运作,两种体制的结合,形成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四个优势则是产业结构优势。大湾区融合了金融、科创、产业制造、文旅会展等多业态产业体系于一体,由香港、深圳、广州三座世界排名前50的城市在近距离形成紧密连接,这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城市群都没有的优势。

对比世界其他湾区发展经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但是在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仍相对落后,从第三产业的占比、城镇率和人均GDP的指标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产业体系来看,世界主要湾区不仅是城市群,更形成了技术集群、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仍集中在中低端,如何打造系统、完整、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仍需探索。

从科技创新来看,人才和机制均不可或缺,美国主要湾区外籍人才占比超过40%,先进的人才机制及配套医疗、教育等政策促成了人才集聚效应,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可进一步探索。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发展阶段,大湾区建设又有了新的重大使命。下一步,将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以及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强大驱动效应。

一是依托深港河套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二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数字湾区”,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推进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促进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并推动佛山三龙湾等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东文也表示,未来,广东将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重点布局,充分发挥港澳创新资源集聚、科技金融活跃、人才交流频繁等优势,畅通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立足大湾区迎巨大发展机遇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重要的资金和人才沉淀池,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人才快速流入,身处其中的当地企业,率先感受到政策暖风获得发展机遇,相应地,也担当起大湾区建设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入选2022年《投资时报》与标点财经研究院《崛起!大湾区新势能》特刊的优秀案例公司,更是凸显这些特质。

中国平安及旗下子公司的身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随处可见:投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铁路建设,平安金融壹账通与招商局港口集团签约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项目”,平安产险承保粤港澳大湾区工程项目超2万个。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平安,从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进阶为集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主营业务为一体、核心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并行发展的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在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平安以2021年度199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全球榜单中排在第25位,成长为实力雄厚的金融“航母”。

作为金融央企中国人寿集团旗下成员单位,也是唯一一家在大湾区“9+2”城市实现机构全覆盖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利用保银协同优势,从基建和产业发展、跨境企业服务、跨境消费等方面全面助力大湾区建设发展。2020年至2022年5月末,广发银行批复大湾区重点项目40个,支持了广州地铁、深能港务、珠海水务等一批湾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协同国寿集团推出“投融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结合项目资本金募集期、建设期、运营期的痛点需求,依托“投贷联动”“联合投资”等业务模式,为大湾区重点项目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

华大基因扎根深圳的时间已达15年,以工程化模式建设了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新型技术平台,能够开展生育健康、肿瘤防控、传染疾病防控等多领域相关检测,可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维护。这意味着,现在及未来,华大基因有望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为大湾区各医疗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提供基础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在得到大湾区政策利好、经济带动的同时,华大基因也在用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多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等,反向赋能大湾区建设。

作为立足大湾区的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珠海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华发股份充分把握发展机遇,搭乘大湾区建设的东风,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为区域人居贡献力量,长期赋能湾区向国际化城市群发展。

总部位于广州的广发证券,多年来深耕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充分发挥券商在政策与市场研究、产品设计与定价、产融结合与落地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各项业务服务当地科创型企业,支持国企改革,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积极助力大湾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大湾区金融竞争力。

同时,广发证券还积极开展创新服务,多角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比如,广发证券响应政策号召助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2021年成功中标并持续推进广州地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REITs项目,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实现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前海人寿推出特色高端医疗险产品“悦享安心”,将该公司旗下自营自建的医疗机构全面纳入直付医疗网络当中,打通了保险、医疗的服务闭环,抢占保险3.0时代先机。前海人寿在服务方面的突围无不展示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目前,前海人寿正把“保险+医疗+养老”的服务模式,从粤港澳大湾区带到全国各地,为更多的家庭带来涵盖风险保障、医疗健康、养老规划、资产配置的创新型保险服务。

可以预见,在大湾区高开放程度、强经济活力的环境加持下,在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政策利好下,大湾区内众多实力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忘记密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发送验证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注册您的账号

已有账号?
  • 发送验证码
×

忘记密码

输入与您的帐户关联的邮箱,我们将通过邮箱验证码来重置密码。
  • 发送验证码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