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交织下,年内股价一度翻倍的新泉股份遭遇深度回调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 习羽
11月10日,新泉股份(603179.SH)低开后震荡下行,随后迅速封死跌停板,最终报收69.3元/股。
公司近期公告显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决定终止对新泉股份主体及“新23转债”的信用评级。从程序层面来看,这一决定契合行业惯例与监管要求,债券完成兑付并摘牌之后,评级机构不再延续相应的评级服务,此乃常规操作。此前“新泉转债”触发赎回并摘牌时,也经历了相同的流程。
有分析指出,尽管终止评级本身并非负面举措,且不会直接影响新泉股份的偿债能力与实际经营状况,但在心理层面上,却削弱了部分机构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对于那些风控要求严苛的机构来说,信用评级的缺失或许会直接触发其持仓调整机制,进而引发被动减持。
相较于评级终止这一程序性事件,新泉股份最新公布的三季报,则促使市场将关注点转向其深层次的经营压力。
财报数据显示,作为汽车饰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新泉股份主营业务聚焦汽车内、外饰系统零部件及模具的设计、制造与销售,产品全面覆盖商用车与乘用车领域。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13亿元,同比增长18.83%;归母净利润为6.23亿元,同比下降9.19%。
值得留意的是,第三季度,新泉股份“增收不增利”现象更为突出。期内营收达39.54亿元,同比增长14.91%,归母净利润却仅为2亿元,同比下滑27.1%,同期毛利率更降至15.64%,同比下滑5.71个百分点。
新泉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情况(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公司业绩承压主要受新能源汽车行业“年降”惯例持续影响。面对议价能力强大的下游整车客户,新泉股份的产品价格持续承压,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这种来自产业链的压力,不仅考验着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对其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新泉股份加快推进全球化布局,积极拓展新业务并扩大产能。公司不仅通过全资子公司向斯洛伐克新泉增资4500万欧元,还完成了德国、美国两地子公司的设立,海外产能与市场布局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公司收购安徽瑞琪70%的股权,借此顺利进入乘用车座椅总成领域;并出资1亿元设立常州智能机器人子公司,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业务。
从长期战略布局来看,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单车配套价值,培育新的增长点,但短期内,新业务尚未构建起有效的盈利支撑体系,反而增加了额外的财务负担。2025年上半年,安徽瑞琪依旧处于亏损状态,且机器人子公司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管理费用同比大幅增长46.28%,这或表明战略扩张正在拉高短期成本。
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这种“扩张中的风险”往往容易被高速增长的营收表象所掩盖,一旦行业进入调整期,不利影响便会加速显现,成为拖累公司发展的负担。反映在现金流上,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41.75%,日常运营与投资活动的资金压力正在悄然加大。
二级市场端,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新泉股份股价自2025年1月2日至11月10日累计涨幅高达59.52%,其间股价一度实现翻倍。2025年10月9日,公司股价更创下87.56元历史新高。而就在这一天,实际控制人唐志华启动了此前披露的股份减持操作。
该减持计划于2025年9月9日披露,相关信息显示,唐志华拟在公告披露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974.6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最终,他于10月9日至10月23日通过大宗交易与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968.34万股,减持比例达1.97%,套现约7.09亿元。
新泉股份今年以来股价涨跌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注意到,自10月10日起,新泉股份股价开始转头向下,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近20%。资本市场向来对实控人行为变化格外敏感,这种敏感在股价下行时期会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形成循环。
而10月底新泉股份创始人唐敖齐的离世,使局面变得更趋复杂。尽管公司公告明确表示股权继承安排不会改变控制权、经营一切正常,但在市场情绪本就脆弱的背景下,这一突发状况与其他因素叠加,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悲观预期。
11月11日,新泉股份的股价持续下跌,盘中跌幅一度下探至6.2%。
投时关键词:新泉股份(603179.SH)




参与评论